400-881-4500

24小时服务电话

行业新闻
Medical applications返回新闻列表

健康中国论坛举办 专家热议脐带血行业发展

2019-11-30 13:38:29 文章来源:本站

12月2日,由人民日报社、国家卫计委、国家食药监总局、农工民主党中央指导,人民网、健康时报社联合主办的2016年度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隆重举行。来自医药卫生健康领域的领导、专家、行业协会、主流传媒、产业界参与了这场被称为中国健康界“奥斯卡”盛会。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健康行业相关法规政策密集出台,“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大健康时代推动着医疗健康行业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干细胞生物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对此,本届大会特别开设了“生物技术:使命与责任”主题单元。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网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易昌良,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原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血液学组顾问吴敏媛,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刘开彦,分别就“中国生物技术行业政策与规范”,“造血干细胞在儿童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脐带血产业全球应用与发展前景”等主题,发表演讲并参与单元讨论。
 
  易昌良:严控行业规范,生物技术将极大造福于人类
  国家发改委中国发展网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易昌良在演讲中表示,生物产业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之后又一个新的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当前,中国政府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通过科技创新有力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生物产业年均增幅超过15%,产业规模已超过3.5万亿元。并且在一些前沿领域实现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未来几年是我国生物产业乘势而上、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时期。
  
  吴敏媛:儿童血液病治疗,脐带血更应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原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血液学组顾问吴敏媛表示:肿瘤现已成为中国儿童死亡的第二大致死病因。目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以白血病为首的多种儿童恶性疾病也在逐年呈现上升趋势。在“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后,儿科诊疗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及挑战。所以如何让成熟有效的医疗技术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儿童临床工作的关键。  
  在血液病领域,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病治疗成熟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造血干细胞的三大来源包括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三大来源互为补充,各有利弊。其中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因其采集方便,对孕婴无伤害,实物存储应用及时,移植后排异率低且程度较轻等优势,常应用于儿童疾病的治疗。
  在国际范围内,脐带血已经应用于80多种疾病的治疗。全球脐带血移植超过4万例。我国卫计委颁发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可治疗10余类适应症。据了解,目前脐血已经应用于37种疾病,以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为主。
  目前,国际公认的罕见病近7000种,其中50%发生于婴幼儿。罕见病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但部分罕见病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长期缓解或根治。有“儿童肿瘤之王”之称的神经母细胞瘤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罕见恶性疾病,极大的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健康。自体脐带血对于此类恶性肿瘤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我国第一例自体脐带血移植就是治疗患有的神经母细胞瘤的1岁女童。现在患者小学三年级,身体状态良好。
 
  刘开彦:我国脐带血存储质量已与国际接轨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刘开彦教授,凭借多年的权威临床经验,深知安全的生物医疗资源对临床应用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脐带血库行业累计自体储存脐带血已超过100万份,接受公民捐赠脐血超过11万份,提供脐血用以临床应用已超过6000份,很好地完成了国家设置脐带血库的规划及目标,为医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脐血储备。但在脐带血的临床应用上,我国的脐带血应用数据与国际相比仅为十分之一,且以血液疾病的治疗为主。在国际脐带血应用来看,脐带血除了可供遗传性及先天性疾病,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的治疗外,目前开展的临床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血液病领域。在治疗属于神经系统范围的自闭症、脑瘫等疾病上,脐带血的治疗方案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进展。同时,在心脑血管疾病、整形外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脐带血的临床应用前景同样可期。因此,我国脐带血的发展潜力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相信脐带血行业在已经满足民众存储需求后,将在临床应用上不断精进,挖掘价值。
  此前有专家预测,随着大健康时代的来临,势必对医疗创新产业促成进一步的催生和升级。未来十年干细胞应用和临床治疗或许将成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的重要技术和手段,并可能形成上千亿的市场规模。相信随着国家卫生监管部门对行业政策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升,行业自律的持续强化,临床技术的日益精进。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多样化、多层次的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极大地普惠于民。